大乘正宗分第三翻译_大乘正宗分什么意思
【序文】
此段简单地示说了如何降心离相,把须菩提所问的"云何应住"、"云何降伏其心"这两件事,再细说明。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,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发"四心":一、广大心的平等观,不拣择优劣亲疏,灭度一切众生之类,令其降伏凡圣九流的分别心;二、最胜心,使众生皆断除烦恼,了生脱死,而入无余涅槃。但灭度众生的菩萨大悲心行。必须与般若无相相应,要这样降伏其心,安住其心。发悲愿为本的菩提心,才能成就名副其实的菩萨;三、无对待心,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,因为众生本就是"性空"的;四、无颠倒心,菩萨心无四相,即没有小编、人、众生、差渣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。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,造了性空本无四相,名降伏其心,否则非菩萨。
【原文】
佛告须菩提:"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无色;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,小编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则庆弊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,若菩萨有小编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"
【注释】
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:即四生,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。卵生是离开母体时,还不是完成的身形,仅是一个卵。须经一番保护孵化,才能脱卵壳而出,如鸟类;胎生,又作腹生。其最初的自体,必须保存在母胎中,等到身形完成,才能离母体而出生,如人类;湿生,又作"因缘生"、"寒热合生"。即如粪聚、注道,腐肉,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,如蚊及水中极细虫等;化生是说这类有情,不须要父母外缘,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,就会忽然产生出来,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。
小编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:"相"即形相或状态之意,指诸法的形像状态,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。在佛典中,曾以"相"来描述诸法的各类相状、发展过程,乃至于真如的功德等等。"小编相"意指小编的相状,凡夫误认为外在的小编为实相而执着之。"人相"谓众生妄计在六道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。"众生相"谓众生把依五蕴和合而生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。"寿者相"谓执着众生的从生到死,有一期的生命相续,可以传之长久。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"小编相"所开展出来,所以,佛教特别孙族注重破除"小编执"。
【译文】
佛告诉须菩提说:"诸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: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,还是由母胎而出生的众生;无论是因潮湿而出生的众生,还是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得以出现的众生;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,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;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,还是一切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,以及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,小编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磐境界,断尽他们的烦恼、永绝诸苦,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解脱。但是,虽然这样度化了无数的众生。然而,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救度断除了烦恼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须菩提,如果菩萨在心中还存有自小编的相状、他人的相状、众生的相状,寿命的相状,那他就不成其为菩萨了。"
待续......
佛告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湿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无色。若有想。若无想。若非有想。非无想。小编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小编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
佛告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降伏其心——释迦摩尼佛对须菩提说,各位大菩萨,是这样发心不变的。注意哦!上一品还在说善男子、善女人怎么发心不卖晌知变,这一品怎么说到菩萨了?有人认为这是客气的说法,好似<<西游记>>中,猪八戒看见美女,一律称为女菩萨。但是小编不赞同这个观点,释迦摩尼佛此处不用善男子、善女人的说法,是在教须菩提不变心的第二意——大乘菩萨道。
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湿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无色。若有想。若无想。若非有想。非无想——所有的一切众生,比如卵生的(鸡鸭鹅等),比如胎生的(人马牛羊等),比如湿生的(鱼虾等),比如化生的(蝴蝶苍蝇等),比如有色的(人的肉眼可见的),比如无色的(人的肉眼不可见,与人不在一个维度的众生,比如鬼),比如有思想的,比如没有思想的,比如既不是有思想又不是没有思想的。这些零零总总的众生。
小编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——小编都帮助他们进入无余涅盘,让他们证得实相般若。
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——这样看起来小编度了无数的中消众生,其实小编一个众生也没有度,其实没有一个众生是因为小编得到度化的。
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小编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——为什么这么说?须菩提啊!如果菩萨还有分别心,菩萨还有爱这个可爱的众生,不爱那个丑陋的众生,这就不是菩萨。不能看到所有一切众生的最后,都是成佛,都能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不是菩萨。
大乘正宗分第三品,是释迦摩尼佛在须菩提未能理解不变心的第一意后,再做的次一点的说法。如同放下屠刀立地成谨键佛,能立即放下,立即就成佛了。不能立即放下,再次一点的,就用大乘菩萨道的方式去做吧。